為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感悟非遺魅力,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“桂飨遺劇”實踐團隊前往桂林市靈川縣東田村開展大學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,追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桂劇的故事,探索桂劇傳承和創新的路徑。
追尋桂劇在東田村的故事
“抗戰時期,桂劇著名藝人林秀甫為躲避戰亂潛居于東田村,面向村民教桂劇,東田村自此開始組建桂劇社,經過一代代傳承已近百年,桂劇戲班演出過一百多個劇目。”實踐團隊與東田村黨支部書記秦紅英和桂劇團團長秦良玉座談交流,秦紅英說起桂劇在東田村的起源。
團長秦良玉說到,上世紀五十年代,幾乎家家都參與桂劇團,但随着時代發展,傳承的人越來越少,桂劇戲班成員現在僅有40人,年齡最長者80歲,最年輕也接近50歲。他們白天或在田間忙碌或做自己的工作,隻有晚上才有時間聚在一起讨論桂劇,切磋技藝。村子裡唱桂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,選擇傳承桂劇的年輕人更是寥寥無幾。

秦良玉團長介紹桂劇團曆史
經過座談交流,實踐團隊成員說到,劇團可以緊密結合區域特色,借助桂林高校聚集區和桂林旅遊兩大優勢傳承桂劇。高校方面,可以創辦相關社團,開展桂劇課程,激發青年學生對桂劇的興趣。旅遊方面,桂林本身就是靓麗的名片,可以把桂劇融進旅遊資源中,在秀美的桂林山水中讓世界各地遊客聽一聽桂劇,做好桂劇的傳承。
感受桂劇獨特魅力
為感受桂劇獨特魅力,實踐團隊成員開始走村入戶采訪桂劇團隊其他成員。根據老人們介紹,團隊成員入團時年紀是15歲左右,因身材、嗓音條件優越,被挑選學習桂劇。最初學習時,每天要排到淩晨三點,村子裡沒有電,隻能點煤油燈照明。
“最開始,嗓音響亮的成員可以上台報幕,慢慢學習到一定程度可以上台演丫鬟、小兵,也就是老人口中的“兵崽子”,後面慢慢積累到一定的本事之後,才能做主角。老戲團成員一點一點的教,成員們當時就這樣一點一點的學,才把桂劇傳承下來。”桂劇團隊成員向桂航實踐團隊學生講到。
老一輩傳承人用自己無條件的熱愛克服困難,将桂劇傳承下來,呈現在人們的面前。但是現在喜歡桂劇的年輕人少了,願意學的年輕人更沒有,因此桂劇傳承出現了問題。
2017年,靈川桂劇列入桂林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,因戲台過于老舊,當地政府和劇團成員們共同将新的戲台搭建起來。“戲台不能含糊,演出時一旦下雨,得保證唱戲的服飾不能濕,否則像鳳冠帽這種道具,會遭到嚴重損壞。由于當時沒有錢,老人們就自己掏錢買衣服妝發,服裝道具太貴,團隊老人們就自己做。都是憑着大家的熱愛我們的桂劇才走到今天” 秦紅英向大家講到。傳承這條路難走,傳承人不好找,戲曲人肩上擔子重。每一個願意宣傳桂劇,宣傳非遺的人,其實都是傳承人。

東田村老戲台

秦紅英向實踐團隊表演桂劇片段

實踐團成員體驗帶鳳冠
共話“桂飨遺劇”,擔當非遺傳承重任

實踐團隊與桂劇團合影留念
“遇到這麼多困難,這四十多年是什麼支撐您堅持唱戲呢?”“喜歡啊,”劇團的老人們聽到實踐隊成員的問題後,答案如出一轍。因為喜歡,所以不覺得累。因為熱愛,所以堅守,因為熱愛,桂劇才能在東田村上演百年故事。
桂航實踐團的隊員們被老一輩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付出所打動,近距離感受了桂劇的魅力,大家紛紛表示願意積極宣傳桂劇文化,共同守護中國傳統文化。